有机硅消泡剂的应用原理

有机硅消泡剂的核心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低表面张力”之矛,攻“泡沫表面高表面张力”之盾,通过破坏膜的结构稳定性来实现消泡和抑泡。

下面我们分步拆解这个原理:

一、泡沫的形成与稳定(了解敌人)

要理解消泡,先要明白泡沫为什么能稳定存在。

形成:气体被液体包围,形成气液界面。

稳定因素:

表面张力:液体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使液膜有一种“收缩”的趋势。纯水的表面张力很高,气泡容易破裂。

表面活性剂:这是泡沫稳定存在的关键。它们一端亲水,一端亲油,会吸附在气液界面上。

降低表面张力:使液体更容易成泡。

形成双电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会使液膜带电,同性电荷相斥,防止液膜变薄。

Marangoni效应:当液膜局部变薄时,该处的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表面张力升高,会迫使周围高浓度的液体向薄处流动,从而修复液膜(称为“自修复作用”)。

膜弹性:液膜受到冲击时,表面活性剂层提供了一定的弹性,使其不易破裂。

二、有机硅消泡剂如何工作(武器与战术)

有机硅消泡剂通常由活性成分、乳化剂、载体三部分组成。其核心是活性成分,主要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一种疏水性强、表面张力极低的有机硅化合物。

核心武器:极低的表面张力

水的表面张力:~72 mN/m

常见起泡液的表面张力:~30-50 mN/m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表面张力:~20-21 mN/m

正是这个“低表面张力”的特性,赋予了它消泡的能力。

作战四步曲:

进入泡沫体系(散布)

消泡剂必须能有效地分散到起泡体系中。乳化剂帮助疏水的有机硅油以微小液滴的形式均匀分布在水中,使其能快速接触到泡沫。

接近并穿透泡膜(渗透)

由于有机硅液滴的表面张力远低于周围液膜的表面张力,根据“铺展系数(S)”原理(S = γₓ - γₛ - γₓₛ,其中γ为表面张力),S为正值时,液滴能在液膜上自发铺展。

简单说,低表面张力的消泡剂液滴能轻易地在高表面张力的液膜上铺开。

破坏膜结构(破泡)

当消泡剂液滴在液膜上铺展时,会带走它路径上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导致局部表面张力失衡,膜厚度急剧变薄。

局部表面张力升高:消泡剂铺展的区域,表面活性剂被带走,导致该点表面张力突然升高。

Marangoni效应失效:周围高表面张力的液体不再流向低张力区,反而低张力区的液体会向外流,导致液膜无法自修复,最终破裂。

就像一个楔子打入并撕裂了原本稳定的结构。

防止新泡沫产生(抑泡)

破泡后,疏水的有机硅微粒会继续分散在起泡液中。它们会占据气液界面,但由于其极低的表面张力和强疏水性,无法像表面活性剂那样形成稳定的膜。当新的气泡试图生成时,这些微粒会阻碍稳定气液界面的形成,从而抑制新泡沫的产生。

三、有机硅消泡剂的优势

高效性:用量极少(几个ppm到几百ppm)即可产生显著效果。

化学惰性:不与体系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不影响产品本质。

耐温性:性能稳定,在高温和低温下都能保持良好的效果。

多功能性:适用于水基和油基体系,应用范围极广。

总结

有机硅消泡剂的应用原理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化学过程:

凭借其极低的表面张力,消泡剂微粒能自发地进入并铺展于泡沫液膜上,通过破坏表面活性剂的稳定排列和Marangoni效应,导致液膜局部变薄、强度下降而破裂。同时,分散在体系中的消泡剂微粒能持续阻止新泡沫的稳定形成,从而达到快速消泡和持久抑泡的双重目的。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相关信息建议咨询:0632-5228899
产品列表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