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卓有成效地实施了对淮河、辽河、海河以及太湖、滇池、巢湖的综合治理

中国在“九五” 期间(1996至2000年)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空气、水污染,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字,中国已经卓有成效地实施了对淮河、辽河、海河以及太湖、滇池、巢湖的综合治理,并全面启动了对全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和北京市的污染防治工作。

淮河流域工业企业水污染源1997年已实现达标排放;为确保2000年淮河水变清,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在抓紧建设。太湖流域工业企业水污染源1998年实现达标排放;滇池和巢湖也已基本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目标,水质有所好转。

目前,酸雨和二氧化硫两控区已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近80万吨,47个城市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而自1998年底起在北京市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使得北京市煤烟型污染物二氧化硫浓度年均下降1/3,氮氧化物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控制。

通过“九五”前4年的努力,全国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有所好转。酸雨面积基本稳定在90年代初期的水平,酸雨频率略有下降,酸雨中心区域的污染程度有缓解的迹象。

全国地表水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江河干流和湖泊的水质有所改善。近海海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从总体看,南海和黄海的近海海域水质较好,渤海近岸海水水质有改善之势。

城市环境保护显著加强。47个重点城市中,大连、桂林、海口等14座城市实现了水、气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直辖市、省会城市等20座大、中城市实现了车用汽油无铅化,39个城市开展了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明显提高。

“九五”期间,国家对环保的投入大幅度增加。1999年全社会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为82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首次达到1%。(2000年10月5日《新华网》记者丁逸)

甲基苯骈三氮唑(TTA)针对含铜冷却水系统发生的腐蚀 问题,采用电化学测试、浸泡试验及动水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缓蚀剂对铜和不锈钢的缓蚀性能和缓蚀机理。结果表明:甲基苯骈三氮唑 磷酸钠复配方案对铜的缓蚀 效果最佳,无论纯水还是恶劣水质条件下,缓蚀剂对铜均具有优异的缓蚀作用。同时,缓蚀剂中的磷酸钠提高了不锈钢的击穿电位,因而提高了不锈钢的抗腐蚀性 能。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相关信息建议咨询:0632-5228899
产品列表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