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智对《淮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提出意见
聚羧酸阻垢分散剂、水性专用分散剂聚丙烯酸PAA聚丙烯酸钠PAAS 水解聚马来酸酐HPMA马来酸-丙烯酸共聚物MA-AA 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AA/AMPS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T-225TH-241 丙烯酸-丙烯酸酯-膦酸-磺酸盐四元共聚物 TH-613 丙烯酸-丙烯酸酯-磺酸盐三元共聚物膦酰基羧酸共聚物POCATH-1100聚丙烯酸盐TH-2000改性聚羧酸盐TH-3100羧酸盐-磺酸盐-非离子三元共聚物TH-904水性分散剂聚环氧琥珀酸(钠)PESA聚天冬氨酸(钠) PASP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今天,水利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座谈会,征求专家对淮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意见。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长期关心水利、关注淮河的院士、专家,国务院有关部门,流域内有关省的代表,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发[1998]15号)的精神,水利部加强了规划工作,开展了防洪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40余项规划。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国近期防洪工程建设,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水利部组织七大江河的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编制工作,目前,水利部关于长江、嫩江和松花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已经国务院批准,黄河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已经呈报国务院,淮河等其它江河的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也已完成。本次会议,请院士和专家对《淮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提出意见。
淮河流域地处气候过渡带、中纬度过渡带、海陆相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三面山丘高地环绕广阔平原,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地势低平,排水困难;黄河长期夺淮,打乱了原有水系,淤塞破坏了中下游河道,并使淮河失去入海尾闾;防洪保护范围宽广,耕地率高,人口密度大,人与水争地的问题突出,抗灾能力差;跨行政区域河道多,水事矛盾经常发生。由于上述原因,淮河流域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5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淮河治理工作,十次召开治淮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组织和领导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初步建立起了防洪减灾体系,淮河流域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贫穷落后、人民流离失所的老灾窝,成为我国主要粮仓之一。但是,淮河流域现有防洪体系尚不健全,不能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目前淮河干流实际的防洪能力,即使在沿淮行蓄洪区运用后,上、中、下游也分别只10年一遇、不足50年一遇和50~70年一遇;沂沭泗水系中下游防洪标准接近20年一遇;重要支流和湖洼地区的标准更低。山东半岛主要河道的防洪标准大多数也不到10年一遇。
1991年淮河和太湖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国务院及时召开了治淮治太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建设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目前,19项治淮骨干工程,已有4项竣工,在建13项(含利用国债安排年度工程的4项),未开工2项,治淮工程总体进展较好,边建设、边发挥了效益。
这次提出的淮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中确定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完成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中确定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统筹安排和加快建设入海水道、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临淮岗洪水控制等4项基础和支撑性工程,加快完成淮北跨省骨干河道、燕山等水库立项程序,尽早开工建设,加大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和湖洼治理的投资力度。同时,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补充完善规划的防洪体系,合理安排其它必需的防洪工程建设。通过以上这些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河道、堤防和控制枢纽为基础,包括山丘区水土保持、水库、行蓄(滞)洪区、调蓄湖泊、水文水情预测报、洪水调度、防汛通信预警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洪除涝体系,提高淮河流域的抗洪减灾能力。
这次提出的《淮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难免有不足之处,会议安排两天时间讨论,时间紧,任务重,恳请各位专家和代表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相关信息建议咨询:0632-522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