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位的变化与先民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EDTMPS是含氮有机多元膦酸,属阴极型缓蚀剂,与无机聚磷酸盐相比,缓蚀率高3~5倍。能与水混溶,无毒无污染,化学稳定性及耐温性好,在200℃下仍有良好的阻垢效果。在水溶液中能离解成8个正负离子,因而可以多个金属离子螯合,形成多个单体结构大分子网状络合物,松散地分散于水中,使钙垢正常结晶被破坏。EDTMPS对硫酸钙、硫酸钡垢的阻垢效果好。


  新华网重庆12月19日电(记者王松涛)在古代,长江水位的变化与先民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长江两岸留下了大量与记录水位涨落的石刻,这就是水文石刻。目前所知,最早的水文石刻,是公元前407年的重庆朝天门的灵石石刻。《灵石社日记》明确指出水位变化与农业收成的关系。这是历史上将河床中的枯水石出与预兆太平、丰收相联系之滥觞。通过石刻定位,进行水位观测,这是我国一千多年前十分重要的一项创造。

唐代是长江枯水水文石刻的成熟时期,从唐代以后,在从重庆到巫山的川江段中,出现了江津莲花石、重庆灵石、巴县迎春石、涪陵白鹤梁、丰都龙床石和云阳龙脊石等众多的枯水碑记和题刻,构成了内容丰富、蔚为奇观的 水下石刻宝库,成为长江不永不消逝的记忆。

宋代以后,长江洪水题刻还保存了大量的洪水记录,为三峡水力建设提供了历史时期的水文资料,成为三峡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为研究水文的成因及其与气候.生态环境相互影响提供了线索。静卧在长江水下的枯水石刻,对于观察检测和研究流水、泥沙对石刻文物的浸蚀破坏作用来说,是绝好的材料,因为当代用任何模拟手段也难于获取如此长时间自然状下的实验材料。

在历史的长河中,水文石刻和我国古代的石刻传统一脉相承,其中所蕴含的水文资料的重大科学价值已愈来愈多地被社会所认识。水文题刻遍布长江沿岸,但多数为洪水题刻,枯水题刻则非常少,而涪陵白鹤梁是其中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枯水水文站,题刻数量宏大。由于涪陵白鹤梁在水题刻有具体“水标尺度”,白鹤梁实际上成为长江上游地区历代枯水年代的序列标尺。

白鹤梁是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相传昔日这里沿江两岸草木茂盛,白鹤群集梁上,“白鹤梁”因此得名;又有传说缘于北魏尔朱真人在此乘白鹤飞天。史书记载白鹤梁题刻在唐代广德元年就有,至今已逾1200年。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这道石梁的中段,题刻有174段,其中有12尾石刻鱼、一幅观音像和一幅白鹤图。这些银钩铁画、琼章玉句,隐没在江波之中,历千载而不磨灭。

白鹤梁题刻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 之称。白鹤梁梁脊高程约140米,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却比最高洪水位低约30米,几乎常年没于水 中,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水面,由于白鹤梁的岩面是较为平整浅色砂岩,并以14.5度的倾角倾向长江北岸,为题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历代文人墨客经过长期观察,注意到根据石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可以确定长江枯水水位,因而采用古人“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了唐代至近代一千多年间的长江枯水位,并以“石鱼”作为水文标志,为研究长江中上游的历史枯水变化规律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对长江水利委员会制定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以及设计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了翔实的不可多得的枯水水文数据,它同时对研究长江内河航运、桥梁建设、农田灌溉等都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枯水石刻达一千年以上,这是当代用任何模拟手段也难于获取如此长时间自然状态下的实验资料。白鹤梁枯水水文题刻则提供了最直接、长系列年代的枯水水文记载,而成为历史枯水调查研究的重要地段。

白鹤梁题刻以石刻的鲤鱼为水标,记录枯水变化,预卜农业丰歉。许多题刻围绕着“石鱼出水兆丰年”,说明 “石鱼现,果大稔”的规律。令人叹服的是,古人刻鱼为标,与现代水文观测原理十分接近。设固定水标观测江河水位变化,在国外还不到100年的历史,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1200年前就已采用。白鹤梁被誉为“长江最古老的水文站”、“长江水文资料的宝库”、“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是三峡库区唯一的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题刻不仅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3万多字题刻,隶、行、草、楷诸体皆备,虞、褚、颜、柳、欧派并存。题刻精工,文词优美。有的雄浑刚健,有的隽秀飘逸;有的龙飞凤舞以成趣,有的仪态万千而生辉,颇具唐宋以来各派书家的遗风神韵。正是白鹤梁上那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曾使“行商来往停舟见,节使巡回驻马镌”为世人称道和所重,被誉为我国独一无二的“水 下碑林”。

长江枯水时,白鹤梁现出水面,人们以为奇观和祥瑞,与事比赋,以为征兆,镌刻诗文,逐渐形成了题刻的风气,每年正月前后,当地人趁水枯的时候,结伴登石游玩,赋诗咏物,镌刻其上,以为胜事,成为当地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游石梁”。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涪陵河段为库区水位变动区,最低水位145m,最高水位175m,白鹤梁终被淹没。水库蓄水后,在回水区的纵剖面形态上,泥沙的淤积近似三角形。据初步估算,水库运行至20年后,白鹤梁将掩埋在淤沙之下。白鹤梁也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白鹤梁地面陈列馆作为一个见证、一个标志,将同白鹤梁天然石刻一同构成一个新的历史人文景观。

1994 年天津大学研究制定了水下博物馆保护方案, 1998 年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了岸上博物馆方案。目前国内有关专家进一步提出了在长江中整体复制白鹤梁的水上博物馆保护方案,目前这一方案正在深入开展工作,如能实施,将重现“石鱼出水”的昔日景观。

专家推荐白鹤梁题刻就地自然保护及靠近岸边选择合适的地段修建陈列馆方案,选用翻模、拓片和复制模型,并在地面上展示,白鹤梁这项有特别地域意义的文物同样能在原地、原环境之中得以继续保存下去。

涪陵文管所所长黄德建说,地面水文陈列馆应成为从过去到未来延续白鹤梁人文历史的一座桥梁、一个纽带,它既是对白鹤梁沉寂于江底这段时期的纪念,又是对它的人文历史的补充与开启。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都相信,只要白鹤梁上的石刻鲤鱼露出水面,这一年农业就会有好收成。随着地面水文陈列馆的修建,白鹤梁上的石刻鲤鱼将永远露出水面。但愿永远露出水面的石鱼,兆示着三峡库区岁岁丰年。(完)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相关信息建议咨询:0632-5228899
产品列表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