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的沿海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

水中离子型缓蚀剂分析以聚磷酸盐为例,聚磷酸盐是目前使用最广泛、最经济的冷却水缓蚀剂之一. 除了具有良好的缓蚀性能外,聚磷酸盐还是优良的阻垢缓蚀剂,可阻止水中碳酸钙和硫酸钙结垢. 最常用的聚磷酸盐是六偏磷酸钠和三聚磷酸钠. 它们是一些线形无机聚合物。聚磷酸盐具有强表面活性,其分子结构中的P O 基能容易提供电子对给具有空轨道的金属,牢牢地吸附在金属上. 聚磷酸盐的缓蚀、阻垢性能都和它的表面活性有关. 聚磷酸盐具有阳极极化和阴极极化双重缓蚀性能。


我国近岸海域正受到污染的严重威胁,高速发展的沿海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是记者从日前在北海召开的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会议了解到的。
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其中海洋与陆地连接部分的近岸海域约37万平方公里。由于受陆地影响最为直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海洋资源加快开发,部分近岸海域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整体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近岸海域不同程度受到各种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其中以东海、渤海海域最为严重。
陆源污染是近岸海域污染的元凶。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陆源污染物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80%以上,九十年代初每年排海污水为80亿吨,以年均3亿吨递增,近年来,通过直排、混排和市政下水等途径的入海污水超过100亿吨,各种有害污染物达180余万吨。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污染物,使近岸海域海水超四类和四类水质占46.5%,达到一类海水水质仅占14.7%。
近岸海域污染使我国赤潮发生频率呈急剧上升趋势,而且面积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海域仅发生过3次赤潮,七十年代15次,八十年代74次,进入九十年代,记录到的赤潮达200多次,平均每年20多次。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赤潮毒素还通过海洋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有关专家指出:控制和减少陆源污染是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状况的根本之策,包括“关停并转”小型污染企业,淘汰设备落后、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线,巩固“一控双达标”的成果;对新建项目,执行“环保第一审批制”,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现象;此外,加大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深海排放工程建设。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相关信息建议咨询:0632-5228899
产品列表
推荐产品